传统经销商的零售形式,主要以实物产品的贱买贵卖,通过差价赚取利润。新零售来了以后,提到了泛零售的形式,这对经销商的零售形式有什么启示呢?
从零售到泛零售,一字之差,本质上就是将产品形态泛化,从过去的实物销售,到虚拟产品如Q币的销售,到游戏道具的售卖以及看剧、听音乐、看电影的会员充值等产品形态。产品的形态不再拘泥于实物,不再拘泥于我只能卖什么。产品边界的拓宽,成为泛零售的重要标准。
经销商在拓宽产品边界的时候,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通过拓宽产品边界,提供给了消费者体验产品的机会,但是,这个体验的机会,到底是在为产品加分还是减分?
2018有一款红遍大江南北的网红茶——答案茶,从抖音到微博,聚集了大量的粉丝。一天晚饭后,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去散步。走到步行街中段,看到了一家答案茶的门店。估计儿子老早就知道答案茶的好玩,便提议过去喝一杯。爱人也觉得有趣,只有我觉得饭后吃得太撑,便给他们一人点了一杯茶。
这是一家明显经过设计的场景型的门店。一面墙上贴满了过去消费者提的千奇百怪的问题,似乎是在告诉消费者,你来到的是某一类人的社群,而不是一家门店。在休息的吧台上,还竖立着一个类似走迷宫的玩具,你可以随机默想一个问题,再将滚珠从出发点放下,滚珠顺着轨道,随机落入到标注有“yes”或者“no”的出口。在靠近收银台的位置,放着一台拍时器,消费者付完款后,只要再加一元,就能获取一次“拍520,赢再来一杯”的机会。
儿子兴致很高,只用一元,就拍中了一个“520”,为我点了杯凤梨味的水果茶。在等待出茶的空隙,我们的时间基本上被填满,不会觉得无聊。整体感觉下来,我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门店,至少对初到门店的人是如此。我还在思量着,等到下次有时间,一定叫几个朋友过来一起感受一下。至少在我喝到第一口茶前,我是如此想的。
答案茶提供的答案,当然是在似可似不可之间,这我早有预料。但是答案茶的口味,给我的感觉是:不好喝,全是冲剂调料味儿,与现在主流的水果鲜榨的口感相去甚远。作为一名70后的消费者,也许我老了,但对消费者而言,营销创新是锦上添花,产品底子太差,无疑在舍本逐末。
答案茶是不是一款网红产品?当然是!但答案茶是不是一款好产品?我想,喝过的人,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讨巧的营销方式,能够加速产品的快速传播,好玩有趣的场景设计能够增加门店的黏性,但是,这些能够弥补产品力不足的天然缺陷吗?
作为经销商创造出的“一元博一杯”的产品,表面上看似增加了经销商的赢利点,但是这个动作的设计,由于产品的不给力,让我提前感受到了产品的质量,原本有可能二次消费的订单意外地消失了。
很多经销商认为自己本来就是个二道贩子,从别人手上倒来产品,左手进,右手出,能够把产品组合做好就不错了,再无中生有地创新产品,可操作性是不是有点小啊?
再进一步说,在快速消费品行业,做个小打小闹的经销商,自己创新点产品还可以。比如稍有年岁的人,应该记得过去卖冷饮的摊点上,还能买得到店家自己调制的2角钱一杯的色素冰水,甚至还有小店店主自己泡的1角钱一杯的茶叶水。对于耐用消费品,如果还要创新产品形式,这个步子是不是跨得有点大?
当然,我们今天讲拓宽产品的边界,其实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进店消费者的价值最大化。通过品类创新甚至是模式创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拓宽产品的边界,更好地销售我们的主力产品。
功能性扩展:
围绕自己经营的产品,主要解决消费者什么痛点,解决这类问题,还有哪些替代性的产品,这也是目前产品创新的主要形式。
比如一家以售卖镜片为主的眼镜店,除了验光、卖镜片以外,还能卖什么?很多人马上想到,可以卖眼药水。是的,可以,但是这属于非处方药,售卖非处方药是需要资质的。况且这种产品是低值易耗品,在眼镜店卖,有点大材小用。
可以卖护眼灯,这和视力矫正有一定关系,而且也属于耐消品,这就更靠近门店的定位了。
还可以卖眼部按摩仪之类的仪器,同样可以缓解视力疲劳,这也是耐用消费品。
也可以卖高端学习桌椅,针对6~12岁的少儿人群,矫正坐姿,保护视力,就如当年“背背佳”火的时候,也进入了眼镜店渠道,而且同样属于耐用消费品类。
经销商围绕消费者痛点来扩展产品,很容易发现跨行业品类。这和今天很多经销商开大店、开多店的道理一样,通过流量共享来赢利,一个店里壁纸、地板、瓷砖、卫浴、窗帘、板材、油漆等一站式搞定,符合这两年大店越来越多的趋势:线下泛零售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品类少的店生存的难度越来越大。
需求性扩展:
什么叫需求性扩展?就是消费者需要什么服务产品,我就提供什么服务产品,不限定在我的专业服务里面,而且这种服务产品可以定价,这样的定价,还能促进我主业产品的销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