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华鑫证券,毛正、赵心怡、刘煜)
近几年美国对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制裁持续加剧,中兴、华为事件以来,我国半导体产业链的脆弱正在暴露;今年以来,《芯片法案》得推出及美国对先进制程设备出口得进一步限制,国内自主可控必要性进一步得到凸显。
根据国务院数据,我国芯片自给率要在2025年达到70%;工信部表示,芯片产业发展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合作,共同打造芯片产业链,我国政府会在国家层面上将给予大力扶持;政府工作报告中曾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部门也已明确要增强科技自主,解决“卡脖子”问题。
“十四五”规划也提出对半导体产业链各个关键“卡脖子”环节将重点支持,主要包括先进制程、高端IC设计和先进封装技术、关键的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第三代半导体等。当前内外部环境均为国产替代的加速推进奠定了优质基础。
在此背景下,我们预计下游国内厂商未来扩产计划相对明确,8月中芯国际公告将在天津建设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项目,投资总额75亿美元,规划产能为10万片/月;内外部环境及政策刺激下国内厂商对国内设备厂商得扶持有望增加,未来国产新机台的验证工作有望加速推进;同时,国内设备企业正差异化研发,向高端产品、先进制程持续突破;设备企业中报业绩增速及扣非净利率的相对优质表现进一步印证其自身竞争力的增强及自主可控下的抗周期性。
预计未来受全球晶圆厂资本开支景气度影响或将弱化,国产进程有望加速,国内半导体设备企业有望持续兑现业绩,彰显增长韧性及弹性。
2.4、集成电路独立第三方测试:受益行业周期回暖,广阔增量空间叠加头部集中趋势
随着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在“封测一体化”的商业模式上,诞生了“独立第三方测试服务”的新模式,这是行业专业化分工的产物,也是行业追求更高效率的必然结果。“独立第三方测试服务”模式诞生于集成电路产业高度发达的中国台湾地区,并经过30年的发展和验证,证明了该模式符合行业的发展趋势。
相比封测一体厂商,独立第三方测试服务的优点主要有两个:
1)相比封测一体厂,独立第三方测试厂聚焦测试环节,在技术专业性和效率上的优势更明显;
2)作为晶圆厂和封装厂之间的角色,独立第三方测试厂商的测试结果中立客观,更受信赖。
晶圆测试(CP)与成品测试(FT)位于封装环节前后,在确保芯片良率、控制成本、指导芯片设计和工艺改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集成电路产业链中,晶圆测试位于晶圆制造和芯片封装之间,通过硅片级的电性测试对晶圆的良率进行检测,将不达标准的芯片挑选出来,既能减少封装和后续测试的成本,同时统计出晶圆上的芯片合格率、不合格芯片的确切位置和各类形式的良率等用于指导芯片设计和晶圆制造的工艺改进,
成品测试是在芯片封装后按照测试规范对电路成品进行全面的电路性能检测,目的是挑选出合格的成品芯片,保障芯片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维持设计规格书上所预期的功能及性能,避免将不合格的芯片交付给下游用户。同时,成品测试环节的数据可以用于指导封装环节的工艺改进。从测试内容上看,晶圆测试环节主要包括直流参数、交流参数以及芯片功能测试,成品测试主要包括O/S测试、电性测试、老化以及可靠性测试。
行业内供给结构逐步发生重大变化成为推动中国大陆测试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兴、华为禁令事件发生以前,中国大陆芯片设计公司的测试订单尤其是高端芯片的测试订单主要交给中国台湾地区厂商来完成。禁令事件发生之后,为保障测试服务供应的自主可控,中国大陆芯片设计公司开始大力扶持内资测试服务供应商,并逐渐将高端测试订单向中国大陆回流。根据台湾地区工研院的统计,集成电路测试成本约占设计营收的6%-8%,假设取中值7%,结合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关于我国芯片设计业务的营收数据测算。
2019年我国集成电路测试市场规模为214亿元(同比增长22%),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测试市场规模为264亿元(同比增长23%),2021年我国集成电路测试市场规模为316亿元(同比增长19%)。另据Gartner咨询预测,2021年中国大陆的测试服务市场规模约为300亿元,全球的市场规模为892亿元。2025年预期全球测试服务市场将达到1094亿元,中国测试服务市场将达到550亿元,占比50.3%,5年内存在超过250亿元的巨量增长空间。
行业呈现集中度较高趋势,头部厂商有望充分受益。2021年中国大陆最大的三家独立第三方测试企业伟测科技、利扬芯片、华岭股份合计营收约为11.69亿元,占中国大陆的测试市场份额的3.70%,而中国台湾地区京元电子、欣铨、矽格合计营收为624亿新台币,约为137亿人民币,在中国台湾地区测试市场的市占率接近30%,对比之下,国内头部厂商集中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5、电子测量仪器:弱周期需求稳定,长期布局优质赛道
常见电测物理量包括电能量测量(电压、电流、电功率等)、电信号特性测量(波形、频率、相位、噪声等)、电路参数测量(阻抗、品质因数等)、间接导出量测量(增益、衰减、失真度等)、特性显示测量(幅频特性、相频特性曲线等)。
从应用范围看,电子测量逐渐覆盖到传感设备的应用、光热电信号转化、机械强度量化分析等方面。
按应用场景可分成通用和专用两大类:专用仪器以专用功能为主,应用场景有限,如光纤测试仪器、电磁兼容EMC测试设备等。
通用电子测量仪器是现代工业的基础设备,也是电子工业发展和国家战略性、基础性重要产业之一,应用场景广泛且需求量大,主要包括数字示波器、射频类仪器、波形和信号发生器、电子电源及负载、其他仪器(如万用表、功率计、逻辑分析仪、频率计和电池分析仪等)。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测量仪器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5G、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航空航天等行业驱动,全球通用电子测试测量仪器市场将持续稳定增长。根据Technavio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通用电子测试测量行业的市场规模为61.18亿美元,预计在2024年市场规模达到77.68亿美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4.89%。从全球各细分领域产品市场规模来看,数字示波器和射频类仪器占比较高。
根据Technavio数据,2019年全球数字示波器和频谱分析仪市场规模为17.34和13.60亿美元,两者合计占比达到50.57%,信号发生器和网络分析仪的市场规模分别为8.77和7.6亿美元,占比分别为14.33%和12.42%。四大类仪器合计占比达到77.33%。
3、消费电子:智能手机需求疲软,折叠屏、XR设备渗透加速
3.1、消费表现疲软,智能手机出货量低迷
智能手机市场持续呈现低迷状态,高端市场受影响较小。2022年,由于中国受疫情持续反弹、居民消费意愿降低、国际环境持续通胀、俄乌战争、美国持续对中国实施出口管制措施等影响,叠加新产品升级幅度小,导致消费者对于包括手机在内的可选消费品情绪低迷,需求端持续下滑。多因素共同作用,持续冲击手机市场的表现。据IDC数据,2022Q1,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7420万台,同比下降14.1%。2022Q2,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6720万台,同比下降14.7%。2022Q3,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7113万台,同比下降11.9%。
虽然2022Q3首次实现出货量降幅收窄,但市场需求依然延续上半年的低迷。整体市场的不景气,使手机厂商以降低库存水位为核心,采取更加稳健、保守的运营策略。在智能手机整体市场持续呈现低迷状态的背景下,600美元以上的高端市场受到影响较小,IDC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600美元以上高端手机市场份额达到13.3%,相比2021和2020年同期分别逆势增长1.0和3.8个百分点。
展望2023年,由于消费疲软持续给智能手机行业施压,Counterpoint预计在2023年上半年,智能手机行业将持续表现不佳,Q3预计有所反弹,预计2023全年出货量12.62亿部,与2022年基本持平。同时在平均产品价格提升、新机创新不足的背景下,消费者换机周期不断拉长,预计2023年消费者换机周期仍将超过40个月。随着国内各大安卓厂商在高端化路线的的坚持长期投入,持续打造差异化产品,安卓手机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将持续提升,未来会对苹果的优势地位发起进一步冲击,高端手机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新兴市场市场竞争亦日渐加剧,ASP呈现上升趋势。新兴市场巨大的手机市场空间及增长潜力,持续吸引手机厂商进入到新兴市场,伴随经济的发展,消费能力提升也促进该地区智能手机平均售价上行。但2022年由于宏观环境不景气、食品和燃料短缺抑制了消费需求,从而影响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据Counterpoint统计,2022Q3中东和非洲地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20.4%,环比下降12%至3500万部,达到2022Q2以来的最低水平。
从品牌销量来看,2022Q3三星的出货量和市场份额同比增长,传音品牌继续占据MEA区智能手机出货量的最大份额,但由于TECNO和itel积极去库存导致出货量下跌明显,Infinix表现相对良好。我们认为传音控股深耕非洲手机市场,坚定执行产品品牌高端化战略,通过推出更高端的TECNO和Infinix产品巩固非洲市场基本盘,同时打开东南亚、俄罗斯等新市场,将持续受益于新兴市场的换机需求。
3.2、折叠屏手机出货量逆势增长,新增产业链环节持续受益
虽然新冠疫情的爆发以及中高端市场缺乏产品升级,使得中国智能手机整体市场持续呈现低迷状态,但折叠屏手机在价格下探、折痕与耐用性等技术性能不断优化,消费者的折叠屏手机的接受度持续提升,折叠屏智能手机出货量实现逆势增长。
根据IDC数据,2021年全年中国市场折叠屏产品规模约150万台,折叠屏产品在国内智能机市场中占比仅为0.5%,2022年上半年,国内折叠屏产品出货量超过110万部,同比增长70%,在2022年第三季度,得益于多个品牌、多款新品的集中上市,处于高端市场的折叠屏产品保持了高速增长的趋势,第三季度季出货量超过100万部,同比增长246%,创2021Q2以来最大单季出货量。
IDC预计,2022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350万部,同比增长66.6%,预计2026年的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将达到4150万,2021-2026年度复合年增长率为38.7%,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
随着折叠屏手机出货量持续提升,折叠屏使用的CPI、UTG、铰链、柔性AMOLED等都是新增需求。对于折叠屏手机,目前消费者仍关注折叠屏手机的屏幕耐用性、屏幕折痕、折叠展开比例等技术问题,从而驱动手机厂商发力铰链技术及屏幕工艺。
铰链:铰链是折叠屏手机核心部件,功能类似于笔记本电脑转轴,但精密度、耐用性、强度和轻薄度更高,通过铰链技术可以实现“几乎无折痕”的镜面折叠大屏。折叠屏铰链组装技术被安费诺等美韩厂商所掌握,但在手机厂商以及上游供应商共同推动下,我国铰链专利申请数量快速增加。
我们认为随着国内供应链技术进步和方案改进,国产厂商逐步取代海外企业的供应地位。目前国内厂商东睦股份、精研科技、宜安科技在铰链结构件领域均有布局,其中东睦股份以成为华为折叠屏手机的核心供应商,宜安科技生产的液态金属铰链结构件已为客户批量供货;精研科技在MIM技术已有技术积淀;长盈精密已具备折叠屏手机铰链集成的能力。
盖板:目前折叠屏手机的前盖材质主要有CPI与UTG两种。CINNOResearch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Top5品牌折叠手机前盖搭载总量约115.8万,同比增长124%。回顾折叠屏手机盖板发展情况,CPI率先应用于可折叠手机,2019年CPI是可折叠手机盖板的首选。2020年三星推出GalaxyZFlip和GalaxyZFold2,首次搭载UTG玻璃盖板,加速了UTG材质的渗透。UTG玻璃在柔性、透明度等方面均优于传统CPI材质,未来有望成为折叠屏盖板的主流。
随着国内外盖板厂商逐步加大技术储备和供应链布局,UTG盖板市场规模将持续提升。CINNOResearch预计2022年国内折叠手机前盖板UTG搭载量约110万,2025年将达到500万台,2022-2025年的CAGR为65%。
柔性面板:折叠屏手机市场成为2022年柔性AMOLED的另一重要赛道。GFK赛诺预测,2025年中国可折叠手机OLED面板销售额的有望达到148.5亿元。从竞争格局来看,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柔性OLED面板生产国,2022年国内折叠屏柔性AMOLED市场中,京东方占有42%的市场份额,三星占38%,维信诺占12%,华星光电占5%,中国厂商合计占有约60%的市场份额。
随着国内厂商产能的不断增加,柔性AMOLED面板市场持续供大于求,导致价格持续下行,柔性AMOLED面板盈利能力不佳,CINNOResearch统计2022年柔性AMOLED手机面板价格累计降幅达19.8%。
3.3、VR标杆产品持续迭代,苹果MR产品有望引爆市场
Quest2提价对终端销量造成一定影响,2022年全球VR出货量同比或小幅下滑。2021年,元宇宙概念的爆发,OculusQuest2成为了爆款产品,大幅拉动了VR终端出货量。进入2022年,由于宏观经济趋弱,欧美市场需求下行,叠加Meta改变销售策略,Quest2全系列涨价100美金,对产品出货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根据WellsennXR的统计数据,2022年三季度全球VR头显出货量为138万台,较去年同比下滑42%,其中Meta出货量为96万台,Pico出货量为23万台,预计2022年全球VR出货量达为953万台,较2021年1029万台下跌7%。
4、汽车电子: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新能源车创新浪潮推动汽车电子变革
4.1、光学:车载镜头及激光雷达市场快速成长
智能驾驶重要组成部分,车载摄像头量价齐升
车载摄像头是指安装在汽车上以实现各种图像采集和视频录制功能的摄像头,主要组成部件包括镜头组、CMOS芯片、DSP芯片。车载摄像头按照用途分类,可分为用于被动安全的成像类镜头与用于主动探测的感知类镜头。成像类镜头主要负责将拍摄到的影像存储或发给用户,而感知类镜头则主要用于ADAS系统。车载摄像头按照安装位置可主要分为内视摄像头、后视摄像头、前视摄像头、侧视摄像头、环视摄像头等。
摄像头作为ADAS辅助驾驶时代的主力传感器,广泛应用于车道检测、交通标志识别、障碍物监测、行人识别、疲劳驾驶监测、乘员监测、后视镜替代、倒车影像、360度全景等方面。
ADAS车载系统的开发是行车智能化的必经之路,光学器件在ADAS车载系统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新一代智能汽车中,车载镜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主动感知类摄像头、基于激光与光学技术的汽车激光雷达(LiDAR)与基于无线电波测距的毫米波雷达正被逐步应用于辅助驾驶与无人驾驶技术领域。随着自动驾驶程度的提升,光学传感器在整车中价值量持续提升,国内外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积极布局自动驾驶传感器领域,车载摄像头供应商迎来增长机遇。
为应对更复杂的应用环境,以及自动驾驶级别的提升对车载摄像头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车载摄像头的高像素趋势及单车用量提升趋势显著:
高像素趋势: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对感知距离、感知内容精细度要求提高,带动车载镜头像素持续升级。车载摄像头需要自远距离识别交通和道路标志,更高的像素将增加车载摄像头的清晰度和检测范围。在复杂城市路段行车时,道路标志和行人出现频率大幅提高,更高的像素将增加车载摄像头的清晰度和检测范围,在更远处识别标志、行人甚至锥桶等障碍物。
800万像素摄像头的渗透率将逐步提高,800万像素前视摄像头将成为主流。同时,大算力自动驾驶芯片规模上量,从算力上支持更高像素摄像头收集、处理信息。
单车用量持续增加:随着自动驾驶等级由L1部分自动辅助提高到L4高度自动驾驶,摄像头需求量大幅提高,以实现车路协同、城市领航、自动代客泊车等高级功能,汽车多摄时代已开启。据Yole数据,2021年单车平均搭载摄像头个数为2.6,预计到2027年单车用量将达到4.6颗,且高端汽车的摄像头安装数量有加倍的可能性,未来消费级自动驾驶汽车每辆车或将使用超过20个摄像头。
前视摄像头使用频率最高也最为重要,由单颗200万像素发展到多颗800万像素;环视摄像头一般以4个为一组同时安装,实现360°全景视角;侧视摄像头可用作后视镜,未来有替代后视镜的趋势。Yole统计显示,L2级别至少需要1前视+1后视+4个环视,一共6颗摄像头,L3级别至少需要7颗,L4级别需求量将高达13颗。高级别智能驾驶对单车摄像头需求量的拉动将驱动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迅速增长。
目前,车载镜头及摄像模组市场仍然由Tier1厂商主导。在汽车由高级辅助驾驶向自动驾驶发展的路径中,传统Tier1供应商采取小步迭代的方式,通过模块化设计开发与系统集成测试的方式进行汽车电子产品开发,且凭借与主机厂深厚的合作关系占据车载镜头及摄像模组市场的主要地位。博世、大陆、德尔福、麦格纳、采埃孚为代表的Tier1厂商为奥迪、奔驰、吉利、广汽等众多车企提供前视、环视等模组产品;车载镜头厂商客户以Tier1及ADAS算法方案商为主。
造车新势力异军突起,自研自动驾驶系统加速国产供应商渗透。自特斯拉开启了智能驾驶时代后,国内以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快速崛起,通过自研自动驾驶系统提升产品竞争力。在自研系统的过程中参与到对感知方案和车载镜头的设计与选择,打造差异化产品。同时,以华为、Mobileye为代表的自动驾驶方案商,以Tier0.5的定位深度参与OEM的产品研发,如华为在北汽极狐车型研发初始直接参与到了整车中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等多项系统功能的研发,并给予本土供应链更多认证机会。
我们认为随着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快速迭代,造车新势力的崛起以及对供应链本土化的潜在需求将为国产供应商提供弯道超车的机会,国内车载光学厂商有望持续受益。
激光雷达规模量产推动成本下降,量产上车的产品不断涌现
激光雷达主要分三类:机械式、半固态式和固态式。其中,车载半固态和固态式激光雷达价格基本在1000美元以内,而部分高端机械式激光雷达价格在2018年达8万美元。在中国激光雷达企业试图积极推进激光雷达规模化量产,直接降低激光雷达成本的背景下,激光雷达价格战已然打响,2020年CES上展出的激光雷达均低至百美元。
其中,激光雷达鼻祖Velodyne发布Velabit激光雷达价格仅为100美元,我们认为激光雷达车规化、量产化势在必行。
此外,根据车智数据库显示,中国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新能源品牌在2021年纷纷宣布即将量产或交付的新车型将搭载激光雷达,其中搭载一颗激光雷达的车型有蔚来ET7、高合HiPhiZ、上汽智己L7等,搭载两颗激光雷达的车型有小鹏G9、上汽智己LS7等车型,搭载了三颗激光雷达的有广汽埃安AionLXPlus、阿维塔11、威马M7等车型,沙龙机甲龙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款搭载了4颗激光雷达的车型。中国车企对激光雷达的热情为激光雷达行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进入2022年,半固态激光雷达的成熟使其在乘用车市场逐渐爆发,艾瑞咨询预测车载激光雷达市场有望自2021年4.6亿元增长至2025年54.7亿元,实现85.8%的年复合增长率。全球车载激光雷达竞争激烈,中国企业崭露头角。车载激光雷达市场吸引了来自半导体、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公司参与。据YoleDevelopment的统计,法雷奥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市场占比28%。速腾聚创排名第二,占比10%。Luminar、大疆、Denso、Continental、Cepton这5家厂商以7%的市场占有率并列第三。
Innoviz、Ibeo分别占比4%。华为、禾赛科技、图达通、威力登占有率均为3%。中国企业逐步崭露头角,其中速腾聚创在激光雷达车载前装市场份额占比排名中国第一、世界第二。
4.2、PCB:汽车电路增加,车用PCB需求大幅增长
汽车的智能化发展直接推动了汽车PCB板的需求增长。以ADAS传感器为例,每台智能汽车均会搭载多个摄像头和雷达以实现驾驶辅助功能。如特斯拉Model3,配备了8个摄像头、1个毫米波雷达和12个超声波传感器。
据佐思汽车研究测算特斯拉Model3的ADAS传感器的PCB价值量在536-1364元之间,占整车PCB价值总量的21.4%-54.6%。此外,相对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在逆变器逆变器、DC-DC、车载充电机、电源管理系统、电机控制器等设备均需要用到PCB,这直接催生大量的汽车PCB板需求。
根据产业信息网数据,传统汽车在PCB用量方面,普通汽车PCB用量约1-1.5平方米,豪华车车用PCB大约2.5-3平方米,而新能源汽车全车的PCB用量在5-8平米之间,这意味这新能源汽车PCB需求量是普通汽车的5倍以上,预计单车PCB价值量约为一万元。电动化与智能化持续推进,车载PCB需求进一步提升,车载PCB市场长期扩容趋势不改,佐思汽车研究预计2026年全球新能源汽车PCB市场规模将达到382.5亿元人民币,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更高水平的汽车智能化需求有利于单车PCB价值的增长。
4.3、零部件与结构件:新能源车或电池相关结构件存在增量需求
新能源车的快速推广加速了汽车电动化的进程,推动汽车再次进入变革时代。汽车的大变革将带来供应链的革命,大量消费电子公司进入汽车电子领域,我们认为现在的消费电子龙头未来也会在汽车领域举足轻重。
5、被动元件:底部企稳,反弹空间看需求增长
2022年,在疫情及消费电子下游需求不景气的影响,被动元件产业链环节在库存水位高、产品价格下行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业绩承压。我们认为目前被动元件厂商库存逐步去化,行业底部企稳,2023Q3手机等消费电子复苏有望提振上游元件需求,长期来看新能源相关需求将成为被动元件行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MLCC
2022年,受整体经济形势及行业市场需求下滑影响,消费电子用MLCC需求量明显下降,价格持续下跌,2022下半年智能手机出货量未见起色,ODM厂商库存水位高,对元件拉货态度保守,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调查,截至11月上旬,MLCC供应商自有库存水位平均仍在大约90天,而渠道代理商端平均库存也落在90-100天,若加上大型ODM目前MLCC平均库存仍在3-4周(约30天),距离整体市场平均健康水位120天仍有一段距离。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车用电阻需求逐步开始体现,MLCC企业多在电动汽车等成长性市场寻求突破。从应用的具体位置来看,车用仪表、电池系统、导航仪、电动椅、门框等都离不开电阻。此外,电阻用量最大的部分主要体现在电机、电控的、电池“三电”系统,未来的电阻市场中来自新能源汽车的营收占比将持续提升。MLCC方面,由于汽车中添加了更多电子化器件,车用MLCC的单车用量大幅提升。
据TDK统计,普通燃油汽车MLCC的平均消耗量为3000颗,混合动力、插电混合汽车需要12000颗,纯电动汽车则需要消耗18000颗,纯电动汽车MLCC的使用量将是传统燃油汽车的数倍,且贴片电阻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需求会越来越高。
薄膜电容
薄膜电容由于其产品安全性好、耐过压能力强、高频特性好、额定电压高等优点,作为新能源汽车的直流支撑电容广泛应用。此外,薄膜电容在OBC、DC-DC转换器与充电桩中的用量都有提升空间。随着电动汽车以及其他系统的增长,薄膜电容市场需求激增。目前丰田普锐斯、特斯拉Model3、比亚迪"秦"等车型均已采用薄膜电容器作为直流支撑电容。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3年我国薄膜电容器产业规模将达到131亿元。
中国开始成为全球薄膜电容器生产的主导力量。随着薄膜电容在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的放量,专注于薄膜电容的企业有望充分受益。全球范围内薄膜电容的主要供应商有松下、Nichicon、TDK、KEMET、Vishay,以及国内的法拉电子。日、美厂商经营范围相对广泛,薄膜电容器业务占公司收入比重少,国内法拉电子专注于薄膜电容的生产销售,薄膜电容占公司90%以上的收入,且盈利能力较强。但目前为止国内产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高端领域供应商还是集中在欧美日等地区。
电感
汽车电子化使得Invertor、Controller、BMS的需求越来越多。随着自动驾驶(ADAS)的普及,各种传感器被更多地使用,加上IVI、智能驾舱、汽车仪表的性能提高,各种电感需求将大幅增加。据国际电子商情数据,2019年全球电感行业市场规模为38.5亿美元,在保持平稳增长的前提下,预计2026年将达到5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29%。随着中国通讯技术的快速更迭以及物联网、智慧城市、汽车光伏等相关产业大规模建设,中国电感器市场规模将快递发展,增速约高于全球增速,按照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中提及的中国电感行业按8%增长测算,到了2027年,中国电感器件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78亿元。
电阻
电阻做为制造和组装电子整机所需的基础零件,几乎所有电子电力产品都需要用到电阻,俗称“工业大米”。随着5G、新能源、物联网、智能穿戴、电动汽车等新兴领域终端电子产品的升级换代,作为基础元器件,电阻属于刚需的增量市场。据《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预计到2025年,我国电阻电位器行业销售额达到319亿元,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目标为5%,中国电阻电位器本土企业销售额有望达到128亿元。
6、激光:制造业反弹有望迎来拐点
随着中国制造业发展,传统制造技术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加速向高端制造转型,激光设备逐渐应用于半导体、显示面板、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等下游应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激光设备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385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692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5.9%。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2年我国激光设备市场规模将达930亿元。
根据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数据显示,2021年工业领域激光设备市场占比最大,达62%,其次为信息领域激光设备市场,占比达22%;商业领域占比7%,医学领域占比4%,科研领域占比5%。我们认为激光加工技术作为高端制造业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半导体及光学、显示和消费电子等行业反弹的背景下,激光行业有望迎来底部反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