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撬动农产品生鲜电商平台“蓝海”?生鲜是一个四万亿的大赛道,创业公司要跑出来,却没那么容易。我几年前提过的问题,现在仍未得到很好地解决。
01 生鲜创业的三座大山
首先是上游,也就是瓜果蔬菜的种植,禽类等的养殖。
为什么要解决上游?因为品质控制。生鲜的品质既取决于土壤、空气、水源、微量元素等自然因素,还跟农业技术、种植管理等人为因素有关。比如橙子,按照品质管控要求,要在生长期剔除品种不好的、个头儿太小的和质量不好的。
2015年,中国生鲜电商创业火爆的一年,最高峰时有4000多家生鲜电商创业公司,但活下来的没几家,栽在品控上的不在少数。
其次是冷链。冷链是生鲜物流的核心,近三年有所改善,但也没有完全解决。许多生鲜产品,要经过产地预冷、筛选、包装和储存,然后进入长距离的冷链运输,接着在销地储存、配送。整个过程,既需要冷链技术做支撑,还需要不小的投入建冷链仓储。
如果说三年前面临着行业自身的问题,那么现在又增加了巨头的威胁。生鲜属于市场规模大且高频生意,不管是京东、阿里,还是美团,没有哪个巨头愿意放弃。
阿里做了盒马鲜生,京东成立了生鲜事业部,美团做了小象生鲜。最近,我又听说,某巨头进入生鲜食材B2B领域,两个月在南京做了一个多亿销售额。有一家生鲜创业公司做了好几年,每月才有三四个亿。这就意味着,一年以内,这家创业公司可能要被巨头干掉。
不论To C还是To B,巨头拥有的流量、资源和资本,会大范围挤占生鲜创业公司的生存空间。
02 做重供应链是一线生机
那么,生鲜创业者的路在何方?我的答案是差异化,将供应链做重,往上游种植、养殖方向发展,做生产或者整合。
生鲜创业公司往上游走,先制定生鲜B2B电商系统方案,然后自建基地,进入生产环节。
创业公司先做一两个自营的基地,目的不是把自己变成农民,而是掌握生产、品控等流程,把产品标准化。没有基地,就没法掌握农产品的生长周期和生产流程,也没法掌握产品品质、大小等。农业三年一个周期,三年才能出来成熟的农产品。
自营基地成熟后,再建立平台,与当地农民合作,农民按照平台的标准,投入生产,平台再收购农民种植、养殖的产品。
我和同事董金鹏一起调研过一家上海的创业公司,他们在电商平台卖黑土猪肉,肉来自安徽农村的农户。这家公司很聪明,知道把握住产品才是未来。如果一年卖掉10万头土猪,一头猪5000元,就是5亿人民币,利润大约为20%,也是不小的生意。
这样做很辛苦,但市场很大。新经济100人报道过的百果园,2017年80亿销售额,中国水果2万亿市场,百果园只占千分之四。这还只是水果,生鲜创业还有很多选择,比如蔬菜、肉类等。
自营加平台构成的上游供应链,应该是未来生鲜创业的主要模式。一个品类打通后,可以再拓展其他品类。比如百果园,下面的品类就可以叫百果园苹果、百果园梨等。
生鲜有多少品类就可能做多少垂直公司。先做垂直品类冠军,一个单品做到极致,至少也是百亿以上公司。这个模式可以复制到很多品类,做成极致之后,再向其他品类拓展,可能就是几百亿的公司。
03 深耕上游,发挥下游优势
生鲜创业公司做重供应链,而不是要成为农业种植企业。
种田的东西要搞清楚,但也必须谨记,生鲜创业公司的强项是下游,是营销和渠道。做好上游,补齐短板,下游就会变强。
提到生鲜创业,很多人会想到褚时健做的褚橙。我曾经两次前往云南新平县嘎洒的褚时健果园,认为褚橙发展到今天,最本质的原因还是褚时健把他的企业家管理能力运用到种植方面。褚时健80多岁,每个月下地8-10天,对果园管理盯得非常细致,严格管理。褚时健的弟弟褚时佐也在种果园,但差别很大。
褚橙只负责上游生产,不自销,本质是自建品牌的农业种植企业。褚橙的销售,靠的是全国各地经销商渠道。未来,生鲜创业公司可能要自产自销。
我认为,未来这两者是合作大于竞争。概括起来,生鲜创业公司的出路是进入上游,一种是自建基地,进入生产环节,另一种是搭建平台,与大量稳定的农户合作。跟电商一样,一个是自营,一个是平台。
这条路看上去很苦,周期长、风险大,但对有志于进入生鲜领域的创业公司来说,创业九十九死一生,这条路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一线生机。我不敢说是唯一的生路,但肯定是为数不多的生路之一。
最后要说一下冷链问题,没有哪家创业公司能解决,未来很大可能要依靠有关部门牵头解决,但可能会有创业公司尝试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冷链问题。
文章来源:新经济100人
作者:云朵匠 | 数商云(微信ID:shushangyun_com)
<数商云(www.shushangyun.com)是国内知名企业级电商平台提供商,为企业级商家提供最佳的商城网站建设(多种模式电商平台搭建:B2B/B2B2C/B2C/O2O/新零售等)、供应链管理系统搭建及电商行业解决方案服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