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第一季度,家居行业未能迎来市场期望的疫后复苏行情,大多数企业出现营收净利下滑,“倒春寒”下价格战愈演愈烈。据数据统计,25家上市家居企业中,只有9家企业出现营收同比正增长。在当今形式下,如何在找准家居行业的发力点,促进家居消费的恢复和升级,成为现下尤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整个家居市场呈现的大体状况是零售家居价格战愈发白热化,共同争夺存量房蛋糕。家居市场已几近饱和状态,只有着眼新赛道才有可能使家居市场焕发新的生机,进而促进家居市场的消费繁荣。经调研,未来家居企业可以深挖下面几方面的潜在赛道。
一.细分潜力场景的价值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个性化需求,差异化需求也不断增加,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推陈出新,满足市场需求。全方位了解不同客户群体的生活主场景,更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设计和优化,围绕产品的功能性和适配性设计主题,比如开放式厨房、老人房、智能浴室、电竞房、环保家居、智能家居等,只有进一步进行场景细分,开发潜力场景的价值,才能洞悉用户的深层需求,挖掘创造新的市场。通过智能化、数字化、设计化的方式,让消费者体验到更加便捷、高效、温馨有爱的家居生活。
二.下沉市场,获得用户新增量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由三线以下城市、县镇和农村地区构成的下沉市场,呈现出“有钱有闲”的生活状态,成为消费市场关注的重要对象。有数据显示,下沉市场是我国人口基数最大、面积最大、潜力最大的市场。相较于一二线城市克制消费冲动的新理性消费主义特质,下沉市场的新理性更多表现为更看重实用性、更加热衷于比较。洞悉下沉市场消费特点,有助于品牌方与社交零售平台在这个消费者基数庞大的市场发掘更多商机。
人口基数庞大的下沉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消费潜力,企业在应对该市场的产品研发和营销策略等方面,都应有相应细分的对策。下沉市场不能被简单理解为一二线市场的延伸或补充,而是具有自身独特属性。
它也不是中低端市场,企业必须用新的眼光看待这一“蓝海”,只有着力适应群众需求,才能强化消费意愿。企业必须更加深入地理解下沉市场的用户需求及行为,以客户为中心进行产品与服务创新,实现差异化消费者运营,才能有望制胜下沉市场。
三.立足本土文化,打造绿色家居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环保成为家居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绿色家居”这一概念也随着主流的发展理念而出现,这一概念体现出人们对绿色低碳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与向往。
绿色发展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企业应以绿色家居为发展着力点,构筑新赛道领跑。绿色家居是指以绿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理念为引导而设计制造的家居产品,其以绿色文化为引领,绿色家具为主体,绿色环境为辅助。绿色家居文化的建立所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阔,包括但不限于设计、技术、材料、科技、艺术、人文、管理等多方面。从“设计—材料—制造—包装—营销”,都应体现出了对家居生态性、可持续性、文化性的追求,这也可以为绿色家居文化的打造奠定基础。
家居文化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冲击,绿色文化的发展已不可阻挡。绿色家居理念的融入,不仅有利于家居文化的发展丰富还有利于与消费者产生共鸣。鉴于时下不少直销企业、社交零售企业将引入国潮概念或与国潮IP合作作为破圈方式,均产生了不俗的市场反响。绿色家居文化的宣传也可以应当立足于当地的乡土文化,挖掘乡村的传统文化、特色文化,与绿色家居文化和谐交融,共同引领家居行业新的突破。
四.与时俱进,积极利用新媒体引流拓客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短视频平台成为当下产品营销的新宠。2022年,埃森哲对中国市场18岁至60岁的6000余名消费者进行了调研。据调查,当下的消费者更依赖互联网,无论是获取消费信息还是购买行为,线上趋势都更明显。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消费者表示电商平台是其获取购物信息的主要渠道。年轻的消费者们更青睐小红书、抖音等内容平台;超过九成的消费者相较于传统渠道,更愿意在电商平台购物。
短视频平台和内容电商平台为主导的社交媒体对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影响与日俱增,要突破家居行业的“寒冬”,企业可以适当借助专业服务平台的力量,多资源多渠道的开发市场,保障自身售后服务与销售半径,实现提质增效。
选择行业地位高的大平台更容易产生广大的影响力
比如抖音、快手、58同城、天猫、美团、百度等,企业恰到好处的宣传、良好的服务体验、联合营销的合作模式,都能够有效提高品牌口碑,帮助企业提升留存、引流拓客,在不确定中寻求确定性增长。抓住线上渠道,是撬动潜在消费群体购买力的关键赛道。
伴随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提升,消费降级并未发生
消费者只是在购买商品和选择渠道时更加明智,消费观念正由“性价比”向“质价比”转变。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居民服务性消费占比持续上升。新一代年轻消费群体在家居消费上,更加注重服务体验与服务效率,表现出品质化、高端化、个性化等需求特征。家居行业应在原有基础上,更加注重商品质量与服务质量,保住老客户,争取新客户,在全区域内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
评论